目录

香港游记

铺垫

小时候跟着爸妈到过一次香港,那时候香港给我的印象更多的是狭窄、拥挤和昂贵这么三个关键词。当时跟着旅行团来,也就是在各大标志性的雕塑打打卡,迪士尼玩一天,然后去购物点购物的行程。当时有一个下午没有安排,于是一行人跑到旺角买低价的电子产品,也是那时候我家添了台机内存储都没用满过的DV机。印象最深的是那天晚上,一行人冲着名气到庙街的大排档搓了一顿。我们到时没座了,店员环视一圈,有几个洋人吃完了还坐着喝啤酒闲扯,于是一个箭步过去,用广东话大声吆喝让他们吃完赶紧走(大意)。洋人刚站起来,这大姐便不耐烦地招呼我们过去坐下。我至今还能清楚地记得白人小伙拎着小瓶啤酒回头望时那幽怨的眼神。除了贵的离谱的卤鹅,我不记得那晚都吃了啥,只记得最后结账时大家都被账单上的数字给吓到了。那时我对人文景观没什么体感,昂贵与逼仄构成了我对香港的全部印象。

行前-深圳

这次来香港没有特别明确的目的地,不过是三月份刷到了清明飞深圳的便宜机票,想到这几年香港发生了太多事,还是想来看看现在是啥样。毕竟可以说是看着港片长大的,心里多少对这个风格别致的前殖民地还是有一些别样的情感。动身前也没做什么攻略规划之类的,airbnb上订了个油麻地附近老楼里的小房间,买了深圳往返的火车票,打算全凭自己对香港的印象走一圈。近¥400一晚的“1.1m双人床”确实很香港。

我是前一晚从北京出发抵达深圳,住在深圳北站附近,到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但我发现住处附近有条小巷还是有很多的小摊在营业,于是放下行李又去逛了下。可能真的是被北京PUA太久了,我居然对这种小时候习以为常的夜市感到一丝丝新奇,一路走走逛逛,看看许久未见的南方潮湿气候区的城市街景。人行道边有一点点积水的马路、到处穿梭的电动摩托和穿着拖鞋领着塑料袋,摇摇晃晃走向高密度的城中村住宅楼的路人,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还是以前我所见过的气质。走了一会儿我打包了一盒炒粉回住处吃,也许是太久没吃这种流动摊的现炒了,着夜宵我吃得非常爽。

https://img.solid-yang.top/solid-yang-blog/2024/05/1cfc5fea8b1bd9f7dce081886f1f4363.png
深圳城中村一角

散步香港

这次我选择乘高铁前往香港,从西九龙站这个我在Google Earth上看过不知多少次的造价超高的火车站入关。乘车体验没啥可说的,就是复兴号,通过城区较多所以开得略慢罢了。抵达后让我意外的是高铁入港的通关效率极高,一路刷证就直接进来了,没有小时候来香港时步行通关排的那令人绝望的长长队伍。

我抵达时间较早,暂时不能入住,我便沿着海港城一带往尖沙咀走。香港的街景与我小时候来时相比没有多少变化,还是数十年前建设的狭窄街道,随处可见热带海风侵蚀下墙体老化的老旧大楼,以及到处穿梭的老式丰田皇冠的士。路过九龙公园时我发现香港城区确实小,感觉好像没几步路就到尖沙咀一带了,电影里黑道数个帮派争得头破血流的尖沙咀,也貌似走路几分钟就能穿越,感觉规模上还比不过二校门开始的那片教学区。

https://img.solid-yang.top/solid-yang-blog/2024/05/ba80962fc28439f6eb65b907fbd4a88c.jpg
香港街景

走着走着就到了维港,顺着星光大道溜了一圈,看了下港岛中环那些密集的超高层建筑。这天天气不是很好,太平山顶云雾笼罩,从九龙这侧看,中环金融中心的顶端都快扎到云里了。

https://img.solid-yang.top/solid-yang-blog/2024/05/f0563bff49c480231ef953b2aca9ce58.jpg
《香港电影》雕像

走在星光大道上,不得不说过去香港的电影产业真的太辉煌了,以超高的产出效率生产了无数的电影作品,在那个两岸三地纠葛不断的年代不断输出着影响整个东亚乃至世界的话语作品,“尽是过火,尽是癫狂”的评价毫不为过。

https://img.solid-yang.top/solid-yang-blog/2024/05/f22dea7346b5f60e5bdf1576476323b2.jpg
大D的手印

我在香港的行程基本只有一项活动,就是整天背着相机在街头嗯逛,不时坐地铁和巴士转点。一路从西九龙、尖沙咀到黄大仙、启德,又绕回油麻地一带。我感觉developed很适合用来形容香港的街头风貌,大量很早就建成的设施齐备的建筑与公共区域,但是又数十年来没有太大变化。当然,我觉得香港最牛逼的是港铁,尤其是九龙和港岛的这些主城区站点,以及荃湾等地的中心站点,完全把ToD模式推到了极致。这些站点就是各区域的商业中心,出口直通购物中心,又有四通八达的避雨连廊或是地下通道与各居民住宅相连,走在这些行人通道里是真的有刻板印象中的高度发达的大城市的感觉,而不是海淀那种又大又土,少有临街铺面的“大农村”的风格。

我在晚间从皇后大道西一路向东走,中环、铜锣湾依旧人声鼎沸,作为世界上米其林星星最为密集的地区,这一片高档餐厅星罗棋布,我也就看看,吃肯定是舍不得的。一路上洋人面孔比例很高,还个有印度老哥把我当成本地人来问路,这一点可能和内地城市区别较大。后面从轩尼诗道往南去逛了下街市,在供港食品的支撑下,香港的生鲜蔬菜价格倒也不算高(相较超高房租、用工成本),平价的熟食中心就在菜市场楼上。这布局和家乡的菜市场也没啥区别,香港卖的是冻奶茶配沙爹牛肉,文山那儿是苦荞茶加地毯狗肉罢了。

再提一嘴,香港不愧是一个以金融业闻名的城市,九龙和港岛真的是三步一银行,五步一券商,网点到处都是,更别提遍布各处的换钞店,以及时下兴起的Crypto线下出入金店,要不是手头没多少U,我高低得去体验一把,看上去这些店似乎都只收现金,还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灰色业务的感觉。

缝合怪都市

香港这个地方不像内地那样经历过1949年后那般风起云涌的几十年,很多东西都还是延续着前朝的惯性,风水怪谈的氛围远比内地浓厚(敲完我觉得并不准确,广府-潮汕-闽南这一带好像都挺浓的)。另一面呢又是一百多年的殖民地岁月在这里留下的痕迹,右舵车、皇后大道、日常用语……不胜枚举。牙签一样又细又高的摩天大楼下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持牌算命摊位,拥抱web3的新潮人士坐在摊前听着先生卜卦“探察”命运,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像香港一样贴近《银翼杀手》等作品所描绘的赛博朋克世界。香港街景吸引我之处很大程度上是这种精神上的无序状态,一切向钱看,一切顺钱流。

变化

这一趟来我还是留意到了香港的一些变化。

小时候来的时候,香港街头还是会有不少竞选海报和相关政治宣传,这次感觉明显就少了很多。这几年上新闻的各种事件在这方面还是给香港带来了不小的改变,以前来时体验到的那种游离感少了很多。

https://img.solid-yang.top/solid-yang-blog/2024/05/aebdbb758d57b7cd97fc84fd62de3b1d.jpg
基本法的宣传

无论是深水埗还是中环,都有不少内地电商的广告,淘宝京东拼多多也把战场延伸到了香港,菜鸟的配送站也开到了这里。这再次印证了我之前的判断,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人会拒绝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哪怕这个地方再发达,收入再高也是如此,何况近几年经济情况并不比过去的黄金年代。巨型广告牌大量被内地品牌所占据,地铁上瞥见路人使用手机,聊天社交还是fb、whatsapp这些,屏幕一切就是抖音小红书,一样的小短剧和种草笔记,看到这些东西,真的会感觉这个世界在拉近。

去之前看到过相关报道说香港的航运业陷入衰退,曾经世界最繁忙的港口早已大不如前,我也在路过荃湾货柜码头时看了看港内的情况。码头上的货柜还是像我小时候来时看到的那样堆得满满当当,不过码头配套的停车场似乎确有更多空置。但是对比报道中的情况还是有很大的好转。荃湾码头的状态和我在各个购物中心看到的人头攒动放在一起,我认为一切确实是在复苏,虽然没有到过去的繁荣状态,但确实在变好。

这一趟走下来,我感觉香港虽然这些年发生了很多大事件,相对地位又在内地快速发展的同时下降了不少,极度畸形的房地产生态也在掣肘,但它还是那个东方之珠,不会蒙尘。